留守难、融入更难 “老年漂”如何能安享天伦在他乡?(多图)

幸福家庭俱乐部相关小知识,以下是留守难、融入更难 “老年漂”如何能安享天伦在他乡?知识相关内容:

  漫画 丁安 绘

  年过六旬的陈伟国最近有些寂寞,自他儿子再添二娃后,他和老伴从江西农村老家,“漂”进了鄞州尚城社区,合力为儿子一家提供后勤保障。然而,语言、饮食、文化上的差异,让刚从农村到城市的陈伟国有些心神不定,更让他难以适应的是,脱离了原来的熟人社会,他的社交圈越来越窄了。

  像陈伟国这样的“老年漂”,如今在宁波越来越多。随迁老人泛指与进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群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迁老人逐年增加。然而,这个城市边缘群体,如何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如何安享晚年,并优雅地老去,却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道待解的难题。

  归去难,融入更难

  “老年漂”的朋友圈有点冷

  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今年11月上旬,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占总人口的约六分之一。

  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016年已达到64.7%,成为流动人口中的主力军。其中,在16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80后”流动人口比重由2011年的不足50%升至2016年的56.5%;“90后”流动人口比重由2013年的14.5%升至2016年的18.7%,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随迁老人是城市化的产物,与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密切相关。随着“80后”“90后”城市新移民数量与日俱增,大批老人甘愿背井离乡,跟随子女到城市安营扎寨,人口迁移流动家庭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据国家卫计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

  在江北区甬江街道湖西社区,新宁波人占据半壁江山。随着年轻一代在社区里落户生根,家中的老人也随迁至此。

  据社区工作人员统计,湖西社区随迁老人有200多名,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然而,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和陌生的群体,给这群老人带来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打击。“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很多老人除了接送小朋友上学放学,平时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很少与邻居沟通交流,就像社区里的‘隐形人’。”湖西社区党总支书记魏莺莺感慨,如何服务好这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管理创新中一道新的难题。

  有着同样困惑的,何止魏莺莺一人。北仑区小港街道竺山社区是一个新型的城市型社区,许多新北仑人在这里安了家。不少随迁老人来到城市后,遇到语言沟通障碍、文化差异、生活不习惯、缺少熟人、医疗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而子女们每天忙于工作,伴随老人的更多是寂寞与无奈,这让不少“老年漂”陷入精神困境。

  来到北仑四年,七旬老太张夏花曾一度觉得“掉队”了。去年,她的孙女上幼儿园,原本忙碌的带娃生活,一下子闲了下来。“我不会讲宁波话,又没什么特长。老家回不去,新家融入难,这里很难找到新朋友。”张夏花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少了期待。

  社区关怀,政府助力

  帮“老年漂”摆脱“水土不服”

  如何帮助随迁老人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不仅仅子女们有义务,城市社区也有责任。

  对于随迁老人如何快速融入新环境,竺山社区社工乐琳琳颇有心得体会。最近,她在社区主导了“为爱随迁,漂近幸福”随迁老人融合服务项目,项目进展顺利。

  “我们首先要了解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乐琳琳告诉笔者,老年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再加上语言不通,无法与人交流,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孤独寂寞便随之而来。其次,由于医疗保障和福利服务不完善,很多“漂族老人”害怕生病甚至有小病硬扛。“因为安全问题,很多年轻人叮嘱老人不要随意外出,老人往往无所适从,最多只能在小区里转转。很多‘老年漂’常常一整天不出门。”乐琳琳介绍。

  通过前期详细排摸,社区为老人建立了“漂族老人”电子信息卡,打造为老服务网络平台,并为老年常住人口建立专门档案和定期探访制度,及时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同时开展个案服务。

  根据需求,竺山社区从四个方面展开服务。在个人适应层面,开展“学好话、交好友”语言学习小组活动,帮助老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在家庭关怀层面,每季度邀请随迁老人及其子女,从家中带来美食,也可以在社区共同烹饪,共度欢乐时光;在社区融入方面,社区为随迁老人量身定制了符合他们需求的活动,每年一次为随迁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增进彼此联系,增强老人对社区的归属感;在社会倡导层面,链接医疗、教育等资源,更好地为随迁老人服务。同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张夏花自从参加社区组织的美食活动后,找回了自信。她凭一手好厨艺在社区大展拳脚,得到了左邻右舍的一致认可。最近,她在老伴的帮助下,参加了电脑协会,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逐步融入本地生活。

  为了让随迁老人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湖西社区也展开了一系列行动。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的随迁老人一一上门拜访,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并根据调查摸底的结果进行归类,成立相应的“草根”社会组织。“每个社会组织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开展的是老人真正感兴趣的活动,所以他们也愿意走出家门,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魏莺莺说。

  针对一些“特殊”的随迁老人,社区也有一些“私人定制”的方案。去年8月,60岁的陈惠娇夫妇住进了湖西社区的天境花园小区。由于陈阿姨不识字,每次有活动,社工小孙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联系她。陈阿姨是个厨艺能手,在社区发放腊八粥、邻里闹元宵、迎端午、庆中秋等活动中,经常能见到她的身影。现在,她不仅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还成为社区“中国舞队”的骨干成员。

  搭建平台,发挥余热

  让“老年漂”更有获得感

  “随迁老人其实就是在间接为城市作贡献。家庭后勤有保障了,年轻人才能更好地工作。”在市人大代表、北仑区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陈军浩看来,随迁老人更需要子女陪伴,帮助老人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同时,需要靠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发力。比如,加快医保、养老金等异地办结进度;开辟文化场所,搭建交流平台,发挥余热,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让老人们更有获得感。

  小港山下社区半山佳园小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年漂”小区。老人中不乏从单位里退休下来的教师、干部等,他们在单位里曾经非常出色,有着自己的一技之长。退休后,离开熟悉的单位,离开熟悉的家乡,心中有了“双重失落”。

  山下社区结合实际,为老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也为社区工作提供了帮助,实现了“双赢”。来自武汉的刘金荣退休前是部队文工团的,不仅能歌善舞,还有着一副好嗓子,社区多次邀请她参加社区的文艺活动,受到了邻居们的一致好评。退休干部乔东发来自安徽,近年来,他忙于社区假日学校的日常工作,不仅为社区减轻了负担,同时也让他自己有了发挥余热的平台。

  新碶街道牡丹社区春之韵舞蹈队也是为了响应随迁老人的需求而成立的。2015年年底,为了照顾刚刚怀孕的儿媳妇,吴秀蓉从四川老家千里迢迢赶来。小孙子还没有出生,吴阿姨又是个闲不住的人,在社区帮助下,她组建起舞蹈队,由社区牵头,出场地,请老师,租服装,凭借新碶街道多个社区的“海享大舞台”,这支草根舞蹈队有了实战的机会。从2015年的4场到2016年的20多场演出,舞蹈不仅让阿姨们发光发热,也为她们提供了精神慰藉。

  活到老、学到老。今年7月,湖西社区成立“幸福家庭俱乐部”,针对“隔代教育”这一普遍现象,在该项目中设立“育儿讲堂”这一专栏,由专业老师提供指导,让祖辈家长掌握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孩子的早教质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目前,“育儿讲堂”已经完成“如何培养宝宝的良好性格”“如何轻松处理家庭关系”等多项课程,深受老年人的好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陈军浩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随迁老人现象会更突出,引导随迁老人融入城市,不仅是社会管理的需要,也是城市建设的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各类社会组织可以各自发挥所长,协同有关部门,搭建平台,建立起帮扶体系,帮助随迁老人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以上留守难、融入更难 “老年漂”如何能安享天伦在他乡?相关所有内容(含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幸福家庭俱乐部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联系站长删除

上一篇:公孙的准确位置图
下一篇:“被大家需要,